• <sub id="wdlz2"><strong id="wdlz2"></strong></sub>
  • <acronym id="wdlz2"><li id="wdlz2"><address id="wdlz2"></address></li></acronym>
    <u id="wdlz2"></u>

  • <td id="wdlz2"><sup id="wdlz2"><i id="wdlz2"></i></sup></td><delect id="wdlz2"><ruby id="wdlz2"></ruby></delect>

    1. <td id="wdlz2"><sup id="wdlz2"><i id="wdlz2"></i></sup></td>
      <acronym id="wdlz2"><li id="wdlz2"><nav id="wdlz2"></nav></li></acronym>
      今天是:
      返回頂部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茅臺 > 人文茅臺

      故事里的茅臺

      發布時間:2018年05月28日

      分享至:
      打印

      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們對傳言總是半信半疑,認為道聽途說,不足為信。這自然是對的。但無中生有的謠言無法傳之久遠,而有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故事卻像沒有腳的行走、沒有翅膀的飛翔,一代一代地在人們口里活著,產生親近和探究的沖動。譬如茅臺酒,我們最初的認識,并不是見到或喝過它,而是聽到過巴拿馬博覽會“失手”瓶碎,香驚萬國的故事:聽到過幾渡赤水的紅軍借酒療傷,一支疲憊之師變為勝利之師的故事:聽到過周恩來、許世友許多情有獨鐘、排斥異酒的故事。

      這些口耳相傳、繪聲繪色的故事,在細節上真實性如何,能否經得起推敲考證?不好說。但對巴拿馬博覽會的金獎,人們還是愿意省略評委的味覺而相信碎瓶的故事;而周恩來推翻評委的意見也許是虛構,但這種虛構與周恩來“不是不讓超,而是超不了”的話相比較,不僅顯得在情在理,而且符合說話者的個性和智慧。但凡能夠流傳的故事,不一定全是事實,但都有幾分神似。而這個神似中的“神”,恰好是公眾所自然認同的意義與魅力。

      我們千萬別忽視了這些酒余飯后、瞎侃神聊的故事。雖然它是主流文化以外的閑言碎語,不承擔文治武功的社會使命,無歷史、無權力,也不管你的經濟指數和業績評價,但許多留芳后世的功業就鮮活地長存在這些故事中。我不知道茅臺酒的故事曾為這個酒業集團帶來過多少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我相信,沒有茅臺酒的故事,許多人不會知道貴州有個茅臺鎮和仁懷市,不會懷著巨大的好奇心去品嘗和購買茅臺酒。

      我也是因為茅臺酒的故事去喝這種酒的,也因為這種酒好,才有去茅臺鎮一睹虛實和神秘的沖動。雖然為了茅臺鎮之行耽誤了自己承諾完成的一項工作,不得不失信于人:雖然多年來不再醉酒的我,在茅臺鎮又一次喝醉,失信于己。但這回失信于人、失信于己都是值得的:第一,它讓我意識到了大歷史與小故事的關系。許多寫在紙上,刻在碑上卻沒有坊間故事的歷史,其實不是深入人心的歷史。第二,茅臺酒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邊緣小鎮的神話,它是許多傳奇故事的本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催生過許多故事和年產值上百億元的企業,并不像諸多現代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損失為代價。相反,因為它的存在與發展,綿延五百多里的赤水河及周邊生態得到了保護,成了現代世界的一片凈地。發展與保護、現代與傳統,是可以兼容的。就像喝這種酒,“不良嗜好”與健康可以兼容一樣。

      茅臺酒的商標以長袖飛舞的飛天為圖案,美麗動人。但面對這個背靠仁懷馬鞍山、滿鎮飄著酒香的小鎮,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匹馬鞍上掛著酒瓶的駿馬。

      王光明簡介

      學者,評論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瀏覽次數:

      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2019 黔ICP備17011675號-1 經營許可證編號:黔B2-20050029

      貴公網安備 52038202001007號

      免费av在线一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