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集團構建了以預警平臺、研發平臺和監控平臺相互聯動的食品安全保證體系,確保產品食品安全。
--預警
收集、整理、分析、解讀國內外食品安全信息、法律法規以及科技動態,并與權威機構共同建立酒類食品安全信息分析合作機制,形成食品安全快報、簡報和專題報告,對從原料種植到產品出廠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風險識別,提出監控指標和對策措施。
--研發
根據預警信息,結合生產實際,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委外研發等模式進行食品安全檢測關鍵技術的開發,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一批食品安全關鍵指標的檢測技術。
--監控
在預警平臺和研發平臺的基礎上,大力建設食品安全監控平臺。目前共計形成了食品安全標準17 個,涉及從原料到產品的40 類物品,涵蓋了重金屬、農藥殘留、塑化劑等366 項食品安全指標。按照食品安全保證體系要求嚴格監管,做到從原料到產品的批批檢測,確保產品食品安全。
嚴格監控釀酒原輔料的農藥殘留
2005 年,開始對原料種植地的農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并自主開發針對釀酒原料的快速、準確的農殘檢測方法。到2007 年實現了進廠高粱、小麥中13種農藥殘留指標的批批自主監測;2009 年,開發了同時檢測38 種農藥殘留指標的技術;2012 年進一步開發了同時檢測150 余種農藥殘留指標的技術,為原輔料的質量保證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技術保障。
嚴格監控產品、器具、原輔料的重金屬指標
2007 年引進ICP-MS 分析技術,研發白酒、水、原輔料、包貯材料(陶壇、陶瓶、玻璃瓶、瓶蓋、不銹鋼制品)等物資中45 種無機元素的分析技術,將重金屬元素的監控范圍擴展到35 種,監控種類多于國家標準要求。
嚴格監控產品和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劑指標
2011 年臺灣"塑化劑"事件發生后,公司對生產過程所有涉及的塑料制品進行了全面篩查和風險評估,在國際國內沒有酒類塑化劑標準要求的情況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實行嚴格的塑化劑監控,將風險控制到最低。
--食品安全規劃
"十二五"期間,引進專職科研質檢人才100~120 人,投入專項資金7000~8000萬元,配置先進檢測儀器90 余臺(套),形成食品安全關鍵技術及成果30 余項,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預警系統,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成國際先進的蒸餾酒食品安全研發及監控中心。